|
对话阿里云科学家:城市大脑的“聪明”之处在于网络认知近日,科技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上公布了首批四家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名单,阿里云ET城市大脑就在其中。同时,会上成立了由27名专家组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成为该委员会成员之一。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受访者供图 早在2016年8月,闵万里和团队先在广州进行落地试验,通过移动互联网等采集的实时交通数据,对交通信号灯进行调试,从而缓解道路拥堵的情况,这在全球都属首创。 两个月后,阿里云正式宣布在杭州打造城市大脑。到目前为止,在城市大脑的运行下,杭州萧山的道路信号灯实现动态调整,使救护车的行驶时间被压缩一半;交警则可通过城市监控,及时、主动地发现城市中的交通事故,动态出警,尽早遏制事故的蔓延。在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大脑通过对居民出行规律的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发车时间,使相同车辆供给量的载客量提高了17%。 针对上述落地项目背后的运行原理,闵万里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以交通信号灯为例,城市大脑在接收到有120急救的需求后,将第一时间自动获取并解析救护车行驶途中的相关数据;立刻判断出救护车可能遇到的拥堵次数最少、时间最短的路径;并且迅速估计救护车到达不同路口的准确时间,同步到交通信号灯指挥中心,使其自动规划、调整这些路口的信号灯的配时时长,使得救护车在到达路口时,信号灯已经变绿。而这一过程由城市大脑持续跟踪,实时、动态、及时地做出必要的调整,保证救护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相比于救护车鸣笛提醒车辆让行的方式,城市大脑提供的是一个自动形成的绿色通道。” 城市大脑“聪明”之处:网络认知反演模型 “其实城市大脑和人脑的运转机制是相似的,都能够同时处理输入大脑的不同信号源,并进行逻辑思考。”闵万里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 “人脑时刻在处理的可能是身边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比如与他人对话的情况,通过把这些信息实时地融合在一起来判断下一个行为是讲话还是沉默等。”闵万里说,城市大脑同样在时刻处理着来自交警、探头等不同信号源输入的城市数据。不同之处在于,人类能够接收的信息受时空限制,而城市大脑收到的是整个城市的、全局性的信息。 |